|
![]() |
□您现在的位置: 老潘网志 >> 残烛人生 >> 网上阅读 >> 真实历史 >> 正文 | □现在时间: |
| ||||
《道德经》(白话全译,文史哲)(09) | ||||
作者:老潘网志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834 更新时间:2018/2/4 | ||||
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 译文: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。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,因此其境界很接近“道”。这类人,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,待人总能真诚、友爱、无私,言谈总能恪守信用,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,处事善于发挥所长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,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。 名家注解: 河上公:上善之人如水之性。水在天为雾露,在地为源泉也。众人恶卑湿垢浊,水独静流居之也。水性几于道同。水性善喜于地。草木之上,即流而下,有似于牝,动而下人也。水深空虚,渊深清明。万物得水以生,与虚不与盈也。水内影照形,不失其情也。无有不洗,清且平也。能方能圆,曲直随形。夏散冬凝,应期而动,不失天时。壅之则止,决之则流,听从人也。水性如是,故天下无有怨尤水者也。 朱元璋:人能访有德之人,相为成全德行,以善人多处则居之,其心善行广矣。若与善人论信行,则政事无有不治者,故善治。既知治道之明,凡百诸事,皆善能为造。及其动也,必合乎时宜。前心善渊者,以其积善多而行无竭也,若渊泉之状。 经典解读: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水,认为水德是接近道的。为什么水德接近道呢? 对此,王夫之是这样理解的:“五行之体,水为最微。善居道者,为其微,不为其著;处众之后,而常德众之先。”水滋润万物而对万物无所求,且甘于居处在最卑湿的地方。以不争争,以无私私,是水最为明显的特性。 水给人的印象非常好。它滋润万物,赋予万物以生命,并促使其生长、繁衍。它清洁干净,可以涤荡世间一切污秽。它流动无方,充满生机和活力。它无色透明,却能映射出天空与大地。它包容一切,对万物等同看待,毫无偏私。它美妙纯粹,构成如画风景…… 水的流动,形象地诠释了时间的流逝,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智慧,也在向我们昭示一些更大更根本的东西。只希望我们的知性永远如同水一样,灵动清澈,永不干涸。 上善若水在本章中,老子还以七个“善”字,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,这其实也是在介绍“圣人”所应具备的品格。最后,他得出结论:为人处世的要旨,即为“不争”。也就是说,宁可居处在别人不愿意居处的位置,也不去与人争利,因此也就不会招来别人的责怪和怨恨。 居善地。水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,不争上而甘处下。做人宜往下走,眼睛要向下看。 心善渊。水有广阔的心胸,有很好的容受性。有容乃大,切莫狭隘封闭,小肚鸡肠。 与善仁。做到与人为善,而不是与人为恶;成就万物,而不毁坏任何东西。 言善信。水说到做到,身随声走,毫不虚夸,更从不欺世盗名。 政善治。水能满足人的饮用需要,也能推动水车促进生产,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。水有自己的规律和章法,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若能依照此法为政,就可以避免扰民害民。 事善能。水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,如能量、冲流、浮载、灌溉、洗涤、溶解、调节等。 动善时。时机未到,决不轻举妄动;时机一到,则应立即行动,决不麻木不仁。 看到了这么多的“善”,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奇怪,老子曾在第二章里对美和善提出质疑,为何本章里又讲了如此多的“善”。事实上,此处的“善”作“善于”讲最为妥当,“善于”是一个副词,切不可与名词的“善”混为一谈。老子讲七个“善”,都是正面的价值标准。 智慧典例: 抓住最佳时机把事做好 老子说:“动善时。”意在告诉我们,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。为此,要培养等待时机的耐心,也要培养发现时机的眼光。这样,一旦时机来临,就能迅速抓住,给自己营造一个光彩夺目、芳香四溢的人生。 战国时期, 有一天,门客江乙对他说:“您没有一点土地,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,然而身居高位,接受优厚的俸禄,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,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,这是为什么呢?” 江乙便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用钱财相交的,财尽了交情也就断了;靠美色结合的,色衰则情移。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,就会被遗弃;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,就会被驱逐。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,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,我暗自替您着急,觉得您挺危险的。” 这番话让 一晃眼,三年过去了, 几个月后,机会终于来了。楚王在云梦去打猎,用箭射中了一头野牛。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,齐声称赞。楚淮南子笺释王更加意兴高涨,他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,用旗杆按住牛头,仰天大笑道:“痛快啊!今天的游猎,寡人何等快活!等我万岁千秋以后,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?” 这时, 江乙目光如炬,虑及长远; 等待时机要有足够的耐心,但决不等于坐视不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积极准备,甚至助推条件成熟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中,经过长期等待、积蓄力量,方才获得成功的事例,比比皆是。如武王伐纣、勾践灭吴、晋渡江灭吴、隋渡江灭陈等,都曾制订周密的计划,进行了长期的准备,且在时机成熟时才行动,并不轻易冒险,更未盲目蛮干。 | ||||
文章录入:老潘网志 责任编辑:老潘网志 | ||||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◇本站网友QQ群:19525312 ◇ICP备案证书:鄂ICP备18030628-1号 鄂公网安备 42109002000003号 ◇本站主持人QQ:160727656 |